环球时讯: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转给爱孩子的家长们

时间:2023-09-19 17:59:16

  原标题: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转给爱孩子的家长们

  来源:阿仔教子

  或许是出于我本身从事教育的缘故,我总会时不时地思考到底怎样才能做好教育?有时一个教育瞬间或者某个教育场景,就考虑好久。

  不足为奇的是: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头脑都曾对此有过很多思考。

  而且,有关教育那些最中肯、最精彩的还是出自哲学家之口。

  一些专门研究教育的专家,假如没有同时洞察人性的智慧,给出的结论便容易局限于常识,或勾绊于心理学的细节,容易显得肤浅和偏颇。

  今天偶然间读到几位哲学巨人写得几条教育箴言,它们直指教育的本质,却又朴素如常识。

  一些心心念念始终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一定能感受得到,这些箴言切中了很多教育的弊病,收藏起来,日常里多多念想它们,我们也一定可以向着最本质的教育迈进。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由杜威作进一步阐发。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诸如知识技能等灌装进一个容器。

  懂得“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哪些事情。

  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学生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与体验,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所有的知识只是传授手段,孩子在这期间生长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想想我们目前很多的教育是不是都本末倒置?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其他”,这里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

  人们即使认识到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显的目的,比如将来奉献社会,体现价值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

  但倘若用功利性目标规范生长,其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也就让“生长”变了味道,实际上还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生长本身就没有价值吗?一个天生就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幸福和自得吗?就算用功利尺度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用外部功利目的去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

  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一概不知的人,认为他们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

  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

  

  “长大成人”的说法本身就荒唐透顶,听这话就仿佛儿童在长大之前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就是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了儿童人格价值基础上才建立了儿童教育理论的。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任何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

  尤其儿童期,这原本是所有人身心生长最重要、最幸福的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是,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庸俗的世界纷纷把自己的功利性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

  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一批又一批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相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这曾是西塞罗的名言。

  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

  

  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

  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

  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

  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

  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整天被家长、学校牵着鼻子走的孩子,让他们再去哪里找时间去体验和沉思?我们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甚至孩子放学后还要被送到培训机构补习作业,想想都觉得是残忍和无情啊!

  卢梭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爱因斯坦曾在他的文章中写下这句话,也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

  这也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体意思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而一旦我们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

  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

  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而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还被称之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以内的,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

  通俗地说,一个人也就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真正的学问者。

  不管他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践行的习惯和爱好,或许我们今天该称其为“内驱力”吧。

  有了前面的认知,我们应该相信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一个人良好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的过程。

  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的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引领与熏陶。

  像孔子讲学的时候,一般是没有固定时间的,他的学生们跟着他周游列国的时候,老师的智慧日常衣食住行的熏陶中播种下了。

  大师存在于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

  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进而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以上对于教育本质地阐述是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的。

  我们可能一下子成不了哲学家说得那些样子,但是,反观我们孩子的状态,我觉得总有一些是我们应该自觉地该改变的。

  改变,首先应该从自以为是的成年人开始,紧接着受益的才是孩子们。

  我是阿仔,感谢大家的支持,期待您的关注、评论与转发。

上一篇:团体辅导怎么理解?有关团体辅导说明
下一篇:最后一页

1.绿竹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绿竹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绿竹网都将保留追究责任权益;

2.绿竹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对于未注明原作品不得转载的稿件,我方不承担相关责任;

3.绿竹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4043 2669 6@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4.关于绿竹网的所有法律事宜,均由本网特聘法律顾问协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