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点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时间:2023-09-07 16:45:15

  原标题: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来源:南方+客户端

  【编者按】

  “十四五”开局之年,东莞成为广东第4座GDP超万亿的城市,也成为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

  这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聚焦“学有优教”发展目标,以扩容提质为主题,以打造“品质教育”为发展战略,东莞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相适应,强化教育支撑作用。

  

  值新学期开学,南方+特别推出“东莞教育论道”栏目,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学者、业内大咖,共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和路径,为东莞建言献策。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主要看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而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素质等,面向未来。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认为,东莞可以从坚持目标导向,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重点目标;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设计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创新,通过治理改革释放学校办学活力三个方面着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褚宏启: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坚持目标导向

  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重点目标

  何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意味着教育对于国家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有高质量的贡献,即意味着能够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高质量的贡献,能够为培养出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即人的现代化)做出高质量的贡献。

  人的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突出表现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上。

  核心素养是应对21世纪挑战的素养,也称为21世纪素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科技创新加速,国际竞争加剧。

  在此背景下,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提出核心素养的框架,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这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体现。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文件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2016年,我国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把学生核心素养划分为6个方面、18个要点。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要求“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强调要“围绕学生发展加强核心素养培养,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

  这个最高层级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为其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确定了方向。

  因此,对于东莞来说要坚持目标导向,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重点目标。

  

  坚持系统思维

  整体设计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主要看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而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素质等,面向未来,促进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点应该放在这几个方面,并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推进。

  第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

  课程是为落实培养目标服务的。

  课程标准研制、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建设,都要紧扣核心素养这个育人目标,都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并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不断精简内容,优化结构,加强跨学科学习,做到减负增效。

  第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

  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方法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

  新课程方案要求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培养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需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革评价考试方式。

  广义的评价包括考试、测验、操行评语、综合素质评价等。

  评价是个“指挥棒”,用好这个指挥棒,将会倒逼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发生深刻变化。

  要从考知识向考素养转变,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进而开发相应测量工具,通过终结性、表现性评价等形式对核心素养开展评价。

  考试评价改革必须强化素养导向,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建立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业质量标准,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第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教师素质。

  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重新建构我国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模式等,教师培训需要整体变革。

  教师培训目标要紧扣学生培养目标展开,把“让学生切实获得核心素养”或“会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和主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方式。

  我国的高中新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新课标(2022年),都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把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充分细致落实在每一个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学业评价中,并对教师培训提出了相关建议。

  纲举目张,素养导向就是“纲”,以此为统领,课程建设才会有主线、有灵魂,才能目标更精准、结果更有效。

  坚持改革创新

  通过治理改革释放学校办学活力

  当前,我国区域教育行政管理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政府对区域教育事务管得过多,对于学校干扰过多,学校缺少办学活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对于区域层面的教育决策参与不够。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推进以多元共治为本质特征的教育治理。

  教育治理是指政府、市场主体、学校、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主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活动。

  因此,教育治理不是单一主体的政府统治与管理,而是多元主体的共管共治。

  近十年来,东莞市在推进政府教育行政职能转变、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方面,成效显著。

  东莞是全国4个不设区县的地级市之一,现辖28个镇、4个街道、3个园区,中小学办学实行二级管理,市级承担市属学校办学和招生及全市教育统筹协调,园区、镇(街道)承担本辖区学校的办学和招生。

  在这一特殊的行政架构和办学体制下,要想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东莞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治理改革,以充分释放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

  第一,政府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让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政府需要给学校下放更多的事权、财权、人权(人事权)等,使学校成为自主办学的主体,拥有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自治”,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具体说来:(1)保证教育教学自主权。

  例如,学校在遵循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基础上,可自主安排教学计划、自主运用教学方式、自主组织研训活动、自主实施教学评价。

  (2)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

  例如,进一步扩大学校在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等。

  (3)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

  例如,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优先保障教育教学需要,确保学校有效使用、正常运转,依法依规自主使用社会捐资助学的经费等。

  第二,提高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提升教育治理效能。

  政府主导是整体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的基础,但同时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充分重视学校、社会组织、个人等主体在不同的决策事项中作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教育决策制度,提高公众参与教育决策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政府要发挥“元治理”作用,充当多元治理的发起人、推动者、引领者的角色,并对治理的结果负责。

  多元共治有利于释放办学活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但是多元共治并不必然带来这些好结果,有时候反而会带来议而不决、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等问题。

  多元主体中只有政府能担当起元治理的角色。

  政府的元治理作用主要包括:(1)制定程序性规则,规定参与的主体资格、决策程序、决策方式等,使多元共治能够操作运行起来。

  程序性规则应保证使多元主体都有平等的表达诉求的机会,尤其要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重点要保证弱势群体的充分参与。

  (2)对多元主体的多种利益进行整合,维护共同利益。

  (3)加强统筹规划与宏观调控,解决区域内教育改革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

  (4)对教育治理的结果负总责,对相关主体的不尽责行为进行问责。

  【统筹】王慧

  【整理】黄婷 林群贤 毛敏

  【摄影】李玲

  【作者】 黄婷;林群贤;毛敏;李玲

  教育莞家

上一篇:天天通讯!以“满格”状态开启主题教育“新篇章”
下一篇:最后一页

1.绿竹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绿竹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绿竹网都将保留追究责任权益;

2.绿竹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对于未注明原作品不得转载的稿件,我方不承担相关责任;

3.绿竹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4043 2669 6@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4.关于绿竹网的所有法律事宜,均由本网特聘法律顾问协助处理。

更多科技新闻 相关智库科技新闻阅读